ISSN 1004-4140
CN 11-3017/P

2001年  第10卷  第1期

栏目
地球CT
摘要:
系统论和非线性方法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试通过分形理论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对油气分布进行平面成像预测。
医学CT
摘要:
目的是随着经导管的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法治疗肝癌的广泛应用,碘油在CT、MRI检查中的信号表现受人关注,肝癌栓塞剂碘油的MRI特性仍存在着争议。碘油在病灶部位沉积的量,随时间变化,并与疗效密切相关,所以确立诊断,观察疗效就要有统一的检查时间和手段。材料和方法:回顾TACE术后的影像资料,复习文献。对碘油分布的形态进行统计,与疗效的统计进行比较。以CT表现为金标准。结果:我们认为分4型较好,1、稀少型,累计病灶内碘油沉积面积少于30%者列为稀少型,不再细分,并尽快改用其它的治疗肝癌的方法,因为,这型的TACE治疗效果不佳,不必第二次用TACE,再去分型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2、均匀型,整个病灶均匀摄取碘油。3、缺损型,包括环型和某一区域沉积等情况。4、簇集型,碘油呈小簇状分散型分布,但肿瘤内碘油潴留累计不少于30%。结论:关于肝癌TACE后碘油沉积形态的CT分型,说法不一。需要进一步探讨统一。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例颈部淋巴管瘤,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颈部淋巴管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可有分隔,壁与分隔可强化: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对周围结构有压迫。结论: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主要依赖其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脾脏非肿瘤性疾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和其它影像检查证实的脾脏非肿瘤疾病582例。其中脾先天异常26例,脾大457例,脾外伤87例,脾囊肿4例,脾脓肿2例,脾梗塞5例,脾结核1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脾脏非肿瘤性疾病的检出率达99.6%,诊断准确率达91.9%,各类脾脏非肿瘤性疾病的CT表现各有其一定的特征性。结论: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了63例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老年人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63例患者包括多发者39例,单发者24例。CT检查病例全部平扫,其中49例行增强扫描,观察CT对脑转移瘤的定位及定量价值,总结CT变化规律。结果:CT发现病灶118个,其中单发病灶34个占28.3% , 2个病灶的58个占49%,2个病灶以上的26个占22.7%。目前CT对老年人脑转移瘤的定位,定量,定性都有特征性,方便快捷应为首选。
摘要:
本文叙述了PACS的发展和特点:DICOM3.0的现状;PACS的通讯和存储技术;并对PACS的效益进行评价和展望。
摘要: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放射性肺损伤病人160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平片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60例首诊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者66例,过渡期者40例,瘢痕期者54例。CT表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影夹杂小斑片影,瘢痕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浓密的索条影及斑片影,范围缩小。CT显示急性放射性损伤平均较平片早1-2周,且对于隐秘部位病灶显示、各期区分、肺损伤与原发灶(或复发)区分CT明显较平片更容易、精确。结论:CT能明确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大体分明,具有较平片更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与鉴别作用。
摘要:
目的:对颅脑转移瘤的来源、分布部位及瘤周水肿三者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将54例颅脑转移瘤检出93个病灶,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将颅脑分为三个区:1区指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2区指大脑半球;3区指小脑、脑干。水肿分为四个级别:0度无水肿;1度ETR<=1;2度1=2。结果:转移灶1区74个;2区14个,3区5个。水肿程度:0度16个;1度15个;2度26个;3度36个。结论:转移瘤瘤周水肿与转移瘤的来源、恶性程度无关;而与转移瘤的发生部位关系密切.
摘要:
目的:提高对婴幼儿结节性硬化病CT表现的认识。结果:本病CT有特征性表现,即双侧侧脑室周围多发高密度结节影和钙化斑。结论:CT能够准确诊断结节性硬化病,为该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摘要:
目的是探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及CT诊断分型。方法 SIMENS DRG全身CT机,常规轴位平扫,层厚8mm或4mm。结果是123例新生儿窒息中检出HIE 104例,占83%,其中中度21例,重度19例。结论 CTI对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的较佳诊断工具。
摘要:
环枢椎冠状CT扫描因其受到人体结构及设备的制约,技术难度较大,故很少有单位开展此项检查。我院影像科与北医三院脊柱外科协作,为了临床的需要,解决环枢椎外伤及术前术后的诊断问题,我们对环枢椎的直接冠状CT扫描进行了尝试。结果令人满意,达到了临床的诊断要求。
摘要:
本文分析了西门子AR系列CT机的环状伪影的产生原因,除了环境温度湿度变化会引起环状伪影外,如气体探测器(Detector)通道板(Hybrid)以及A/D数据转换板(DAB)等器件的老化和故障是产生环状伪影的主要原因。并且环状伪影的产生还与DAS与球管,准直器(Collimator)之间的相对位置及角度有关。
新技术动向探讨
摘要:
本文探讨电子束和螺旋CT机可实现全方位扫描和精密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外科和减肥的适应症的应用价值。 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的电子束CT(以下简称EBCT),已对76例严重颅颌面畸形患者实行薄层CT容积扫描。将所获CT图象经数字接口传至加拿大ISG公司生产的Allegro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EBCT成像技术能立体的、精细地显示机体组织三维解剖结构,包括骨骼、软组织、脂肪、动脉、静脉及其相互关系,引导主刀切割的路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EBCT和螺旋CT作三维重建技术是现代颅颌面外科和减肥外科最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预期改装微焦点CT机后,再现畸形或病体模型的程度可以达到亚微米级解剖学的精度,为准确了解和掌握畸形程度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计划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近年来工业微焦点CT机其空间分辨率已达5-15微米,陈惟昌教授等已发展了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今后可对皮下组织作精细的CT成像, 对皮肤作粗糙度(或光滑度)的定量分级,以了解整形美容 、针灸磁疗减肥与CT影像的微观效果。
地球CT
摘要:
肇庆大桥位于西江流域,是连接肇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干线上的大桥。5个主桥墩位于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上,以往常用的单桩单孔的方法只能查明10cm直径垂直下方的溶洞分布情况,这种常规的方法难于查明整个桥墩位下方的溶洞分布情况,而且一孔之见难于达到技术要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CT成像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次电磁波CT探测法在肇庆大桥5个主桥墩的溶洞探测结果说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溶洞探测结果还经过最后的钻桩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