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140
CN 11-3017/P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创刊,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地震局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       版:《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影像学诊断罕见发生于鼻咽部的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临床案例分析
邓侃, 徐慧, 陈玲玲, 龚玲燕, 李树平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3.011
摘要(44) HTML(20) PDF(6)
摘要:
本文介绍1例罕见的发生于鼻咽部的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该患者以顽固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就诊,进行包括CT、MRI及PET/CT在内的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鼻咽癌。最终该患者通过鼻咽肿物活检术确诊为CNF。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总结出CT、MRI、PET/CT在CNF早期诊断中的特征和要点,为其临床精准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
基于图像处理的河流相储层边缘特征增强方法研究
张军华, 胡逸甫, 于正军, 任瑞军, 刘烜良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174
摘要(258) HTML(31) PDF(25)
摘要:
河道边缘的识别是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受河道叠置、交叉,砂体厚度薄,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切片解释、相干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新发展的基于算子处理的边缘检测仍存在应用误区。本文以分析河道边缘的几何特征为切入点,明确一阶导数、模值及二阶导数的物理含义;建立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三维河道模型,并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相干属性的提取,指出该项技术在河道精细描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Sobel算子为例,图解说明使用此项技术处理后河道边缘的标志性特征,提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与模糊集理论的河道边缘相干增强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技术对深化河道边缘特征的认识,提高河流相储层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
朱建波, 李彬, 张红梅, 王宁利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245
摘要(47) HTML(29) PDF(13)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原发性眼部淋巴瘤病例共8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亚型以及影像表现。结果:原发性眼部淋巴瘤临床症状以眼睑肿胀(52/82,63.4%)与眼球突出(43/82,52.4%)最常见,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淋巴瘤,尤其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多见(60/82,73.2%),病变多单眼受累(59/82,72.0%),结膜为最好发部位(29/82,35.4%),其次为眼睑(16/82,19.5%)与肌锥区(11/82,13.4%);66例行MRI检查,61例行CT检查。MRI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60/66,90.9%),T2WI高信号(51/66,77.3%),MRI与CT均以肿瘤明显强化最多见,分别占74.2%与 70.5%,CT另见2例邻近骨质破坏。结论:原发性眼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最多见,多单眼受累,结膜为常见好发部位,MRI/CT多呈均匀明显强化。
项型纤维瘤的CT和MRI诊断
梁德志, 靳仓正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048
摘要(87) HTML(70)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项型纤维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TF的影像学表现,病变均经外科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行CT平扫检查,6例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分析NTF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8例肿物位于骶尾部皮下,质韧;CT和MRI显示病灶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内见片状、条索状影;CT呈稍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低-等信号,T2WI压脂呈低信号,DWI呈等信号,内见交错脂肪样密度或信号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无明确包膜。2例行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强化。结论:项型纤维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有助于项型纤维瘤的诊断。
定量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质成分
吕磊, 翟建, 李云成, 赵亚子, 刘艳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050
摘要(108) HTML(20) PDF(9)
摘要: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体成分信息,探讨QCT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2例,根据不同的透析时长分为3组,运用定量CT技术测定患者的骨密度值、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同时选取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群6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析组骨质疏松者占17.70%(11例),骨量减少者占30.60%(19例),而在健康对照组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者分别占6.50%(4例)和16.10%(10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含量分别为(113.70±63.29)cm2、(80.65±59.67)cm2,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35.90±58.80)cm2、(122.26±54.94)cm2,透析组L3-SMA<对照组 L3-SMA,(107.00±30.70)cm2<(121.37±32.87)cm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性别透析患者中,男性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为(156.11±51.94)(mg/cm3),与女性(124.29±50.89)(mg/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皮下脂肪含量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和女性的腹腔内脂肪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组的骨密度值和L3-SMA变化与透析时间长短无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腹部脂肪及肌肉含量低于健康人群,定量CT对体质成分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较高。
AVO信息约束匹配追踪技术在富煤储层刻画中的应用
刘庆文, 秦德文, 胡伟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218
摘要(21) HTML(7) PDF(1)
摘要:
针对西湖凹陷富煤环境下储层刻画精度低问题,本文结合煤层AVO截距、梯度特征,提出一种基于AVO信息约束的匹配追踪技术,压制煤层强反射引起的岩性假象,凸显储层真实、有效信号。该方法首先利用煤层4类AVO负强截距P、正强梯度G特点,构建煤层地震敏感因子P - G,放大煤层地震响应,并压制非煤层强振幅影响,实现煤层位置精细定位;在此基础上,将该煤层地震信息作为匹配追踪需要分解、重构的原始信号,利用复地震道分析技术提高信号快速匹配分解的效率,完成煤层强反射解耦。模型试算及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匹配追踪技术在精细定位煤层地震响应基础上,提高了匹配追踪算法去煤层强振幅效率;煤层解耦后地震数据较好地凸显储层横向展布变化,提高主力气层的纵向刻画精度。
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和多层螺旋CT诊断
李晓阳, 田立斌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161
摘要(24) HTML(15) PDF(4)
摘要: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研究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肠相对狭窄和病变近端结肠扩张,影像特征表现为结肠扩张后狭窄;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狭窄段病变区肠壁厚度正常,扩张段肠壁厚度正常或有所增厚,本组增厚的肠壁厚度小于0.9 cm;测量病变段肠管长度:本组病变段肠管长度介于4.3~8.6 cm之间;观察结肠血供和肠道功能情况:MSCT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以及系膜密度均未见异常改变、病变段结肠肠壁无异常强化,提示扩张与狭窄段结肠血供正常;MS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段肠管僵直、无蠕动,提示病变段肠管蠕动功能丧失。结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具有结肠扩张后狭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MSCT结合临床资料能够在术前提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诊断。
CT小肠造影诊断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临床案例分析
赵雪松, 缪飞, 孙菁, 董屹寒, 张欢, 严福华, 丁蓓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3.017
摘要(112) HTML(21) PDF(36)
摘要: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组以胃肠道弥漫性息肉和外胚层变化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由于发病率罕见,早期发现和诊断对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报告一例CCS病例,58岁男性,临床表现为慢性水样腹泻、便血、体重减轻和皮肤变化,包括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贫血和低蛋白血症。CT小肠造影检查发现全消化道黏膜息肉样增生,高度怀疑CCS,随后行内镜检查证实了该诊断。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在近一年的随访中,CT小肠造影和内镜检查均提示明显缓解。本文对该疾病进行文献综述,旨在总结其CT小肠造影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为CCS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思路。
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肺腺癌Ki-67表达
窦沛沛, 赵恒亮, 曹爱红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172
摘要(19) HTML(16) PDF(3)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对肺腺癌Ki-67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例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期能谱CT检查,且疗前血清CEA、CA-125水平明确。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Ki-67高表达组(>30%)、Ki-67低表达组(≤30%)。经双能量后处理工作站测得能谱相关定量参数碘值(IC),标准化碘比率(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病历资料获取疗前血清CEA、CA-125表达水平。采用t/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Ki-67低表达组静脉期IC、NIC和λHU值均高于高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组血清CEA、CA-125水平高于低表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因素联合指标对Ki-67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各单因素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72.97%。结论:静脉期能谱CT定量参数、血清CEA及CA-125水平对预测Ki-67表达有一定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基于CT影像特征术前预测肺腺癌气道播散研究进展
巴文娟, 朱艳琳, 魏梅, 尹柯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236
摘要(24) HTML(11) PDF(5)
摘要:
气道播散(STAS)是肺腺癌侵袭性行为中的一种,是亚肺叶切除术后肺腺癌复发和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特征与STAS之间的关联,可以预测肺腺癌患者STAS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类型。本文就肺腺癌STAS的侵袭性以及基于CT特征及其新技术在术前预测ST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杨振兴, 张宇琦, 刘挨师, 吴慧, 赵磊, 高伟, 施琳, 郝粉娥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231
摘要(33) HTML(19) PDF(8)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间拟手术治疗的15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女性64例(42.7%)、男性86例(57.3%),平均年龄为(62.3±11.8)岁。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分析术前影像资料(包括ctEMVI情况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存在术前EMVI。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VNC诊断EMV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50例直肠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56例(37.3%)为EMVI阳性,94例(62.7%)为EMVI阴性。医师1对EMVI评价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0.36%、89.36%、81.82%、88.42%,AUC为0.831(95%CI 0.756~0.905);医师2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7%、80.36%、93.62%、88.24%、88.89%,AUC为0.870(95%CI 0.802~0.938),医师1与医师2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k=0.943,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直肠癌EMVI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初诊患者CT和MRI表现与血清IgG4水平升高相关性研究
董力宁, 闫威, 张洁, 杨大为, 刘朋, 徐辉, 杨正汉, 王振常, 靳二虎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158
摘要(51) HTML(44) PDF(9)
摘要:
目的: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CT和MRI表现,探究初诊患者影像特征与血清IgG4、IgG水平的关系。方法:总结50例IgG4-SC初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通过MRCP观察病变分型、管腔狭窄形态与扩张程度;增强MRI和CT观察管壁增厚、强化模式及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分析基线血清IgG4及IgG水平与胆管病变和合并其他IgG4-RD数量的相关性。结果:初诊41例MRCP见Ⅰ型IgG4-SC 28例,Ⅱa型11例,Ⅲ型、Ⅳ型各1例;肝外胆管狭窄端呈漏斗状37例、截断状4例,狭窄段均为长狭窄(≥1.0 cm),其中1例胰腺段狭窄伴憩室样外凸;狭窄上游胆管扩张37例,不扩张4例。初诊42例增强MRI/CT均显示肝外胆管壁连续性增厚,15例见肝内胆管壁弥漫性增厚,管壁增厚呈向心性。50例IgG4-SC均合并AIP,其他受累器官还包括肾19例、涎腺7例、腹膜后纤维化5例、肝4例、肺4例、前列腺2例、硬化性纵隔炎2例、胆囊壁增厚20例及上腹部淋巴结肿大15例。基线血清IgG4、IgG水平升高与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呈正相关,而与胆管壁厚度、狭窄段长度不相关。结论:胆管局限性狭窄伴上游胆管扩张或不扩张以及管壁弥漫性增厚是IgG4-SC初诊患者的特征性MRI和CT表现。基线血清IgG4及IgG水平升高与胆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而与合并其他IgG4-RD的数量有关。
基于单步神经网络的牙根与下颌管关系自动检测
周炎锜, 戴修斌, 王东苗, 朱书进, 冒添逸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083
摘要(73) HTML(33) PDF(11)
摘要:
为了提高曲面体层片中下颌阻生智齿牙根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识别精度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将下颌阻生智齿牙根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自动检测视为回归任务与分类任务的结合,以YOLOv5网络为框架构建可同时完成分类和定位任务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将对应锥形束CT图像中获取的空间位置关系信息作为分类金标准,训练其学习曲面体层片图像特征与接触下颌管的智齿牙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新获得的曲面体层片输入到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后,即可获得该曲面体层片下颌阻生智齿牙根与下颌管相互接触的概率值,同时预测出存在牙根与下颌管相互接触情况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准确地判断出下颌阻生智齿牙根与下颌管是否接触,并能预测出存在牙根与下颌管相互接触情况的区域;与人工判读和其他方法相比,能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基于相对TV最小的CT图像重建算法
张峰嘉, 乔志伟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190
摘要(84) HTML(24) PDF(35)
摘要:
总变差(TV)最小算法是一种有效的CT图像重建算法,可以对稀疏或含噪投影数据进行高精度重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TV算法会产生阶梯状伪影。在图像去噪领域,相对TV算法展现了优于TV算法的性能。鉴于此,将相对TV模型引入图像重建,提出相对TV最小优化模型,并在自适应梯度下降-投影到凸集(ASD-POCS)框架下设计对应的求解算法,以进一步提升重建精度。以Shepp-Logan、FORBILD及真实CT图像仿真模体进行重建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并评估了算法的稀疏重建能力和抗噪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相对TV算法可以实现逆犯罪,可以对稀疏或含噪投影数据进行高精度重建,与TV算法相比,该算法可以取得更高的重建精度。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病因鉴别中研究进展
林小翼, 蒋宁平
当前状态:  doi: 10.15953/j.ctta.2022.215
摘要(27) HTML(11) PDF(3)
摘要:
颅内动脉狭窄(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封面
2023-01期封面+目录
2023, 32(1).  
PDF(25)
摘要:
理论与方法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面波层析成像
冯梅, 安美建, 侯贺晟, 范桃园, 臧虎临
2023, 32(1): 1-14.   doi: 10.15953/j.ctta.2022.061
摘要(222) HTML(112) PDF(26)
摘要:
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中段及周边区域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中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等构造复合叠加,导致该区深部构造异常复杂。本研究从该区近年来累积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地震面波和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并据此反演区域尺度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果发现:区域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地壳比大兴安岭薄,地壳厚度与地形吻合表明这些地区基本达到重力均衡状态;而辽东隆起和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高度呈反相关,表明这些地区可能仍处于构造改造过程中。在80 km深度之下,波速分布则呈现与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走向近似平行的东西向展布。以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为界,南北两侧横波速分布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且南侧的东西两部分复杂程度也不同。这些结果表明区域受太平洋俯冲体系冲破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可能仍有古亚洲洋板片残留。
基于改进环形生成对抗网络的浅地层剖面去噪方法
张一, 丁仁伟, 赵硕, 孙世民, 韩天娇
2023, 32(1): 15-25.   doi: 10.15953/j.ctta.2022.053
摘要(158) HTML(152) PDF(18)
摘要:
为解决浅地层剖面数据噪声多、分辨率低问题,本文将环形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应用于浅地层剖面资料的去噪,实现智能去噪。首先,选择具有特殊对称生成对抗网络循环机制以及“循环一致性”损失的环形生成对抗性网络,并对其进行结构改进,提升网络学习和训练的性能。然后,基于优化的浅地层剖面样本集训练网络,实现对于浅地层剖面数据随机噪声的去除,提升数据的信噪比。通过对实验和实际资料的试算,以及与传统带通滤波方法的对比,验证本文方法对浅地层剖面数据去噪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地球物理CT
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在戈壁区找水的联合应用
唐塑, 武银婷, 邢浩, 娄雪聪, 石海涛
2023, 32(1): 27-34.   doi: 10.15953/j.ctta.2022.081
摘要(162) HTML(45) PDF(31)
摘要:
为准确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有效支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疆哈密某矿集区利用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联合进行物探勘查,对地下含水层与隔水层进行预判。经验证,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的组合,有效指导水文钻探施工,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物探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
工业CT
基于CT数据的二次曲面拟合算法研究
樊知轩, 阙介民, 魏存峰, 刘宝东, 魏彪
2023, 32(1): 35-42.   doi: 10.15953/j.ctta.2022.040
摘要(133) HTML(71) PDF(16)
摘要:
二次曲面工件在工业中比较常见,为测量物体内部的二次曲面,本文采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获取物体的断层图像序列,利用U-net图像分割网络获得断层图像上的目标区域,对分割结果的边缘进行检测和曲线拟合并堆叠成三维点集,通过曲面拟合获取物体曲面的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边界提取和界面参数的拟合工作,拟合误差在1% 以内,相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改进。
基于DICOM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设计与实现
高晨, 程坤, 常韫恒, 张飞, 唐冰, 胡晟, 陈阳, 奚岩
2023, 32(1): 43-54.   doi: 10.15953/j.ctta.2022.015
摘要(131) HTML(89) PDF(25)
摘要:
三维成像技术辅助骨科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能够提高手术精确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基于三维数据的传统外科导航系统需要预先术前采图,再经过图片导入和人工配准,使得手术步骤愈加繁琐,且患者在采图和手术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新的配准误差,导致精确度的降低。鉴于这一需求,本文设计一种基于DICOM协议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能将手术机器人和CT连接,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CT采图,为当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支持三维C臂与手术机器人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也可传输运动控制指令,达到设备相互协作的效果。根据以上设计,协议以一影医疗的3D C-arm和模拟手术机器人为实验环境,对协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RoboLINK协议能够有效完成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任务,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
基于3MNet去噪网络的快速EPRI成像
钱佩璋, 乔志伟, 杜聪聪
2023, 32(1): 55-66.   doi: 10.15953/j.ctta.2022.065
摘要(207) HTML(101) PDF(23)
摘要:
电子顺磁共振成像(EPRI)是一种先进的氧成像技术。当前EPRI的瓶颈问题是扫描速度过慢,其原因是每个角度下的投影信号需要被重复采集几千次,以压制随机噪声。一种实现快速扫描的方法是减少投影信号的重复采集次数,然而这又使得投影信号信噪比降低,重建出来的图像噪声较大。为有效压制重建图像中的噪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多尺度、多拼接的(3MNet)图像去噪网络,以实现高精度快速EPRI成像。该网络由3个子网络构成。第1个子网络是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网络,其输出的特征图像与输入图像拼接以构成后端网络的输入;第2个子网络是3通道卷积网络;第3个子网络是多尺度卷积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3MNet网络可以实现EPRI图像的高精度去噪,进而实现快速成像。
CT动脉增强分数与肝癌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龚娜, 朱冰洁, 余佩君, 赵琳, 史柯, 李辉安
2023, 32(1): 67-73.   doi: 10.15953/j.ctta.2021.022
摘要(91) HTML(48) PDF(13)
摘要: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增强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
茅枭骁, 马树声, 卢亮, 施久刚, 张磊
2023, 32(1): 74-80.   doi: 10.15953/j.ctta.2022.027
摘要(102) HTML(60) PDF(16)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增强CT纹理分析技术联合机器学习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于本院手术并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患者,其中腺淋巴瘤组21例,混合瘤组19例。运用Mazda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最大层面ROI区;应用Fisher系数、POE+ACC、MI及三者联合应用(FPM)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纹理参数,通过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最后采用RDA、PCA和LDA、NDA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并分析不同算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纹理特征参数中腺淋巴瘤组的WavEnHH_s-4、GrVariance、45dgr_Fraction低于混合瘤组,WavEnLL_s-4、GrSkewness高于混合瘤组,且均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WavEnLL_s-4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为平衡,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7、84.2%、76.2%,具有良好诊断效能;RDA、PCA、LDA、NDA算法的误判率范围分别为30.0%~37.5%、30.0%~37.5%、7.5%~37.5%、5.0%~12.5%,其中误判率最低的是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为5.0%;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5.2%、94.7%、95.2%和94.7%,分类效能最佳。结论:增强CT纹理分析提取的最佳特征参数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间具有显著差异,FPM联合NDA分类分析法误判率最低,有助于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
能谱CT
高海拔地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CT能谱成像研究
周冬梅, 尹桂秀
2023, 32(1): 81-89.   doi: 10.15953/j.ctta.2022.059
摘要(148) HTML(60) PDF(12)
摘要: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CBT能谱参数及影像特征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手术结果均无相关性;CBT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术中出血量呈强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术中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颅神经损伤呈中度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颅神经损伤呈强相关;40 keV是CBT供血动脉显示的最佳能级,CT值、SD、CNR及SNR均显著高于60 keV组及120 kVp like组,60 keV组CT值、噪声显著高于120 kVp like组,二者CNR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keV组主观评价分值最高,两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结论:①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GAPP评分无相关性;②CBT供血动脉数量是评估手术并发症重要参数之一,40 keV单能量图像可明显优化CBT供血动脉显示。
医学CT
CT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价值
田江雨, 谭志巍
2023, 32(1): 90-96.   doi: 10.15953/j.1004-4140-2023.32.01.10
摘要(146) HTML(50) PDF(12)
摘要:
目的:明确CT在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57例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得出PTMC长径预测CLNM的最佳截断值,通过CT及临床病理资料建立PTMC CLNM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ROC曲线得出预测PTMC CLNM的最佳截断值为6 mm;单因素分析:咬饼征、微钙化、多灶癌、PTMC长径≥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咬饼征伴突出(OR=5.159,95% CI=1.137~23.400)、多灶癌(OR=2.734,95% CI=1.215~6.154)、PTMC长径≥6 mm(OR=3.259,95% CI=1.326~8.008)、男性(OR=3.776,95% CI=1.339~10.653)、年龄<45岁(OR=3.222,95% CI=1.419~7.777)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得出,约登指数=0.502时,诊断CLN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8.0%。结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PTMC CLNM;咬饼征伴突出、PTMC≥6 mm、男性、年龄<45岁是PTM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上述类型患者,外科医师可考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囊腔型肺癌的临床病理与CT表现分析
蒙虹伽, 陈小娟, 黄俊杰, 何晓雪, 陈淮
2023, 32(1): 97-104.   doi: 10.15953/j.ctta.2022.014
摘要(87) HTML(97) PDF(12)
摘要:
目的:囊腔型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肺癌,在影像学上尚未被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其CT特征及临床病理,以提高对该类特殊类型肺癌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确诊的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类型及CT图像特征。结果:病理类型:腺癌44例(86.27%),其中微浸润性腺癌7例(13.73%),浸润性腺癌35例(68.63%)(组织学类型:贴壁为主型11例(21.57%)、乳头状为主型8例(15.69%)、腺泡为主型15例(29.41%)且其中2例(3.92%)含微乳头成分占比大于20%,1例(1.96%)未分型),1例(1.96%)化疗后手术病理提示腺癌,1例(1.96%)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肺转移性腺癌;鳞癌5例(9.80%),其中角化性鳞状细胞癌3例(5.89%),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2例(3.92%);大细胞癌1例(1.96%),高级别粘液表皮样癌1例(1.96%)。病灶以外周分布为主40例(80.30%);平均直径为(4.7±2.7)cm,主体成分:囊腔伴磨玻璃成分20例(39.22%)、囊腔伴实性成分22例(43.14%)、囊腔伴混合成分9例(17.65%);Mario分型Ⅰ型24例(47.06%)、Ⅱ型8例(15.69%)、Ⅲ 型9(17.65%)、Ⅳ型10例(19.61%);囊腔壁不均匀42例(82.35%);病灶边缘分叶状28例(54.90%)、毛刺征14例(27.45%);病灶内分隔33例(64.71%)、内壁光滑36例(70.59%);与胸膜关系:胸膜牵拉24例(47.06%)、紧贴胸膜11例(21.57%);周围血管情况:血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血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16(31.37%);周围支气管情况:支气管穿行于病灶内8例(15.69%)、支气管紧贴/走向于病灶边缘21例(41.18%)。结论: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征表现可做出肺癌的提示性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昝芹, 陈晓荣, 杨文琼
2023, 32(1): 105-112.   doi: 10.15953/j.ctta.2022.039
摘要(98) HTML(20) PDF(12)
摘要: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标,可以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急性胰腺炎患者坏死性积聚的CT和MRI特征及转归分析
闫威, 董力宁, 张斌斌, 杨大为, 杨正汉, 王振常, 靳二虎
2023, 32(1): 113-120.   doi: 10.15953/j.ctta.2022.141
摘要(82) HTML(28) PDF(23)
摘要: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患者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性积聚(ANC)的影像特征,探讨影响ANC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AN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在CT或MRI上观察ANC的影像特点,将其转归分为吸收组与包裹性坏死(WON)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31例ANC平扫CT均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其内见小灶性类圆形等、低密度混杂影(23例)及脂肪低密度影(22例);19例ANC在平扫MRI均呈T1混杂低信号、T2混杂较高信号,其内FS T2WI可见低信号碎片影。3例(9.7%)合并局部感染,12例(38.7%)合并出血。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其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或线样强化。对31例ANP患者随访(中位137天)显示,12例(38.7%)ANC完全吸收,19例(61.3%)形成WON,吸收组与WON组在坏死是否累及胰腺、累及胰腺部位、坏死体积、MCTS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C在CT表现为不均匀液体密度,MRI呈不均匀信号影,增强扫描坏死组织无强化,但其周边组织可有不同程度强化改变。随访显示ANC可完全吸收或形成WON,并与多个影像因素相关。
CT肺气肿容积及小阴影密集度与尘肺肺功能相关性的研究
赵琪琪, 冯莉, 刘玉全, 王梅芳
2023, 32(1): 121-129.   doi: 10.15953/j.ctta.2021.049
摘要(107) HTML(58) PDF(11)
摘要:
目的:比较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肺部小阴影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至2020年间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尘肺且合并肺气肿的患者96名,进行胸部CT检查及肺功能测定;采用64排螺旋CT(GE Optima CT 680)进行三维容量测量系统定量分析全肺、左右肺、各肺上中下肺野低衰减区容积百分比(LAV%),并根据全肺LAV% 将其分为A组:LAV%<15%,B组:LAV%15%~30%,C组:LAV%>30% 三组,分析肺气肿分布特点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将胸片评定小阴影密集度的标准应用于CT中得出CT图像的全肺、左右肺、上中下肺野小阴影密集度(SSD),并分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全肺SSD与FEV1、TLC、PEF、MEF75%、MEF25% 呈负相关,与RV/TLC呈正相关;全肺、左肺、右肺、及上中下肺野LAV% 与FEV1、FEV1%、DLCO、PEF、MEF75%、MEF50%、MEF25% 呈负相关,与RV、RV/TLC% 呈正相关;当LAV%>30% 时,即C组LAV% 与肺功能FEV1、FEV1%、DLCO、RV/TLC、PEF、MEF75%、MEF50%、MEF25% 间的相关性较A组和B组好;肺部小阴影密集度与肺通气功能、容积参数有一定相关性,但与弥散功能相关性较弱。结论: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均有一定相关性,但肺气肿较小阴影密集度与肺功能相关性更好,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尘肺患者肺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
孙莹, 李玲, 刘晓燕, 郝琪, 张怡梦, 李兴鹏, 张妍, 张明霞, 郭佳, 梁子懿, 段永利, 刘薇, 傅岩, 孙朋涛, 吕亚萍, 陈红梅, 黄勇, 江宏, 石峰, 段淑红, 王仁贵
2023, 32(1): 131-138.   doi: 10.15953/j.ctta.2023.006
摘要(141) HTML(100) PDF(44)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综述
双能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算法的研究进展
郭俏, 姚旭峰
2023, 32(1): 139-146.   doi: 10.15953/j.ctta.2021.067
摘要(1285) HTML(57) PDF(50)
摘要:
能谱CT可产生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基材料图像,所产生的基材料图像可用于组织成分和造影剂分布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且对成像物质分离、鉴别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能CT。能谱CT中双能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双能谱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的两物质分解、多物质分解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结直肠癌基因突变状态预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贾建业, 丁聪, 周围, 柏根基
2023, 32(1): 147-152.   doi: 10.15953/j.ctta.2022.028
摘要(106) HTML(81) PDF(9)
摘要:
随着临床医师对于结直肠癌(CRC)患者个性化诊疗策略的进一步需求,CRC患者在确诊或病变转移时进行突变基因谱检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生物学特性,对CRC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有效预测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不同的影像学方法预测CRC基因突变状态的应用进行综述。
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黄文磊, 沈枫, 姚选军, 钱斌
摘要(471) [PDF 523 KB](11)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致密砂岩储层CO2驱油特征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郎东江, 伦增珉, 吕成远, 王海涛, 潘伟义
摘要(767) [PDF 0 KB](12)
摘要: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64层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梁立华, 林景兴, 陈志军, 陈耀强, 吴菊芳
摘要(669) [PDF 694 KB](5)
摘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内完成CTA及CTP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后复查头颅CT或MRI平扫。结果梗死区CBF、CBV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CTP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TP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delay TTP>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联合CTA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塌陷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王洪华, 龚俊波, 王敏玲, 梁值欢
摘要(385) [PDF 763 KB](14)
摘要:
道路塌陷空洞一直是威胁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对道路塌陷空洞的探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工作通过实例探讨三维探地雷达(GPR)对道路塌陷区进行探测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查明道路塌陷空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塌陷区布设了共23条测线,1.0 m×0.5 m的三维测网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测线、不同方向的三维雷达剖面。结合地质情况对上述图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准确地查明塌陷空洞的位置、埋深及发育程度;经开挖验证,解译结果可靠。工程实践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应用于道路塌陷探测中,其探测结果可为塌陷区后续施工以及安全防治提供参考。
X线平片与三维CT检查在胫骨平台骨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孙广江, 姚啸生, 李洪久, 杨鸫祥
摘要(1472) [PDF 498 KB](7)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X线平片与三维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探讨X线平片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的病例,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三维CT检查对骨折损伤程度及部位做出判断,对骨折特征进行分析,对结果的效度进行判断(金标准为手术记录所描述),并用Mc Nemar检验比较X线平片和三维CT判断结果。结果:胫骨平台骨折三维CT重建在外柱诊断优于X线平片(P=0.031),对骨折分型具有更高临床价值。结论:使用三维CT检查能够提高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更好指导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基于EMD,EEMD与CEEMD的信号时频分析技术对比研究
司友强, 呙润华, 施鹏程
摘要(414) [PDF 935 KB](21)
摘要:
时频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起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中对结构和构件的变形以及内部损伤检测应用较多。HHT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线性,非平稳时频分析技术在探测和勘探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重点对EMD,EEMD和CEEMD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合成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得到信号的频谱图,希尔伯特黄谱,边际谱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EMD,EEMD和CEEMD方法是进行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有效工具。
高分辨MRI双重造影结合DW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研究
杨解宇, 王杰, 吕兴隆, 谢召勇
摘要(547) [PDF 576 KB](6)
摘要: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小FOV双重造影结合DWI扫描技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直肠癌的病例250例,综合所有序列对直肠癌病灶进行术前MRI-TN分期,评估直肠系膜筋膜和环周切缘是否累及,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 T分期准确率为88.8%(222/250),MRI诊断直肠癌各T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12,P=0.000。N分期准确率为75.6%(189/250),MRI诊断各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23,P=0.000。环周切缘准确率为97.6%(58/52)。敏感性100%、特异性97.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00%。结论:1薄层、小FOV高分辨率MRI双重造影结合DWI可以多参数、多角度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做出准确的分期,对N分期做出较准确分期。2 MRI可以对环周切缘有无累及进行准确的预测。3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为术前评估是否保肛提供直观信息。
宝石能谱CT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分类诊断的价值探讨
周静宜, 刘芸, 黄劲柏
摘要(755) [PDF 800 KB](9)
摘要:
目的: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能谱CT资料,选取动脉期扫描参数,行能谱数据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分别为:0.07±0.03、0.12±0.06、0.05±0.03、0.05±0.02;钙含量(mg/mL)分别为9.59±5.29、5.83±3.84、2.65±1.47、4.08±1.55,水含量(mg/mL)分别为1060.63±34.87、1038.56±28.36、1040.88±17.83、1036.84±8.2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7±0.27、8.01±0.31、7.73±0.32、7.90±0.46;40~80Kev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7±0.49、1.28±0.68、0.29±0.14、0.44±0.28。各组动脉期的NIC和钙(水)基含量、有效原子序数、40~80keV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的水含量与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钙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的40~8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病灶的能谱CT特征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来源肺癌的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急诊增强CT扫描的诊断价值分析
明建中, 刘涛, 相呈县, 仇容, 吴京兰
摘要(589) [PDF 500 KB](6)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低孔渗砂岩孔隙结构分类方法研究
李海涛, 邓少贵, 牛云峰, 王见祥
摘要(461) [PDF 703 KB](11)
摘要:
低孔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对储集空间的测井响应有极大影响。而压汞曲线、核磁T2谱、铸体薄片3种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各自反映了孔隙结构的不同特征,本文分别提取3种资料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模糊均值聚类方法实现孔隙结构分类,其分类结果压汞曲线分形法所得一致。
X射线成像和深度学习的交叉融合
王革
摘要(1450) HTML(252) PDF(280)
摘要:

作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主流,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图像多尺度特征提取领域已有所进展。2016年以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计算机断层成像(从积分特性,如线积分,实现内部结构的图像重建)方面也取得了进步。总体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成像领域,令人兴奋的前景和挑战并存,包括准确性、鲁棒性、泛化性、可解释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2021年8月2日SPIE Optics+Photonics上的大会邀请报告,本文介绍X射线成像和深度学习的背景,低剂量CT、稀疏数据CT、深度影像组学的代表性成果,讨论对于X射线CT、其他成像模式以及多模态成像而言,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方法融合带来的机会,以期显著促进精准医疗的进步。

基于深度能量模型的低剂量CT重建
朱元正, 吕启闻, 官瑜, 刘且根
摘要(813) HTML(112) PDF(242)
摘要:
降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剂量对于降低临床应用中的辐射风险至关重要,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低剂量CT成像算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大多数受益于手动设计的先验函数或有监督学习方案的现有先验驱动算法不同,本文使用基于深度能量模型来学习正常剂量CT的先验知识,然后在迭代重建阶段,将数据一致性作为条件项集成到低剂量CT的迭代生成模型中,通过郎之万动力学迭代更新训练的先验,实现低剂量CT重建。实验比较,证明所提方法的降噪和细节保留能力优良。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