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78
摘要:
由于野外采集环境的限制,常常无法采集得到完整规则的野外地震数据,为了后续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凸集投影(POCS)方法利用地震波形在Curvelet域的稀疏特性,可以重构出高信噪比地震数据,该迭代算法稳定,其收敛速度较快。但在地震数据恢复的时候,由于直达波和炮集上部空白区域的影响,随着迭代的进行,重构数据中噪声干扰越来越严重,导致最终恢复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本文在实现POCS迭代阈值算法基础上,引入先验信息约束的思想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先进行坐标映射的方法进行炮集插值,然后将其作为先验信息约束进行插值,可以有效地压制迭代噪音对重构地震波形数据的影响。最后通过合成地震炮记录与实际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重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并提高地震波场同相轴的连续性。
由于野外采集环境的限制,常常无法采集得到完整规则的野外地震数据,为了后续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地震数据重构。凸集投影(POCS)方法利用地震波形在Curvelet域的稀疏特性,可以重构出高信噪比地震数据,该迭代算法稳定,其收敛速度较快。但在地震数据恢复的时候,由于直达波和炮集上部空白区域的影响,随着迭代的进行,重构数据中噪声干扰越来越严重,导致最终恢复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低。本文在实现POCS迭代阈值算法基础上,引入先验信息约束的思想对算法进行优化。通过先进行坐标映射的方法进行炮集插值,然后将其作为先验信息约束进行插值,可以有效地压制迭代噪音对重构地震波形数据的影响。最后通过合成地震炮记录与实际炮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重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并提高地震波场同相轴的连续性。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35
摘要: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和120kVp-like MAR图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伪影最严重层面的线圈附近,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伪影指数(AI)及信噪比(SNR)。在主观分析方面,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所有图像的伪影程度和血管显示能力进行评估。比较MAR组和非MAR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参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8组单能量图像上,MAR图像的AI明显低于非MAR图像。在80~110 keV条件下,MAR图像SNR高于非M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keV下,与非MAR组相比,MAR组图像的伪影评分及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得分均更高。对于非MAR处理图像,AI值与周围血管显示评分在植入不同直径弹簧圈的患者图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对于MAR图像,较大直径弹簧圈组(>8.79 mm)患者图像的AI值明显高于常规直径组,而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直径组。结论:能谱CTA成像联合MAR可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植入物伪影,改善周围血管显示,对于小直径的弹簧圈MAR减少伪影效果最为显著。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能谱CTA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MA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需行能谱头颈CTA检查患者的CT原始数据。分别重建出70~140 keV单能级图像、120 kVp-like混合能量图像及70~140 keV MAR处理图像和120kVp-like MAR图像。感兴趣区(ROI)放置在伪影最严重层面的线圈附近,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伪影指数(AI)及信噪比(SNR)。在主观分析方面,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Likert 5分量表法对所有图像的伪影程度和血管显示能力进行评估。比较MAR组和非MAR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参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8组单能量图像上,MAR图像的AI明显低于非MAR图像。在80~110 keV条件下,MAR图像SNR高于非M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同keV下,与非MAR组相比,MAR组图像的伪影评分及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得分均更高。对于非MAR处理图像,AI值与周围血管显示评分在植入不同直径弹簧圈的患者图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对于MAR图像,较大直径弹簧圈组(>8.79 mm)患者图像的AI值明显高于常规直径组,而周围血管显示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直径组。结论:能谱CTA成像联合MAR可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栓塞植入物伪影,改善周围血管显示,对于小直径的弹簧圈MAR减少伪影效果最为显著。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2.247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 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 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95
摘要:
目的:对行手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进行临床和MRI表现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临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行分流术确诊的iNPH患者临床和术前MR(包括3DT1WI、T2WI、T2 FLAIR)资料,对iNPH常见MR影像征象进行评估和描述。结果:56例iNPH患者中,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0.7%及42.9%,经典三联征为23.2%;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51.8%)、糖尿病(28.6%)及帕金森病(PD)(12.5%)。对56例iNPH患者MR图像进行分析,82.1%患者胼胝体角呈锐角,39.3%患者蛛网膜下腔不成比例扩大征象(DESH)阳性,DESH评分平均得分(5.24±1.27)。结论:iNPH确诊患者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PD,经典三联征较少,且典型的MR征象阳性率不高,阴性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仍然存在挑战,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目的:对行手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进行临床和MRI表现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临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行分流术确诊的iNPH患者临床和术前MR(包括3DT1WI、T2WI、T2 FLAIR)资料,对iNPH常见MR影像征象进行评估和描述。结果:56例iNPH患者中,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0.7%及42.9%,经典三联征为23.2%;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51.8%)、糖尿病(28.6%)及帕金森病(PD)(12.5%)。对56例iNPH患者MR图像进行分析,82.1%患者胼胝体角呈锐角,39.3%患者蛛网膜下腔不成比例扩大征象(DESH)阳性,DESH评分平均得分(5.24±1.27)。结论:iNPH确诊患者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PD,经典三联征较少,且典型的MR征象阳性率不高,阴性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仍然存在挑战,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124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沿层提取地震波形特征向量,并以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分析进行地震相划分的方法。谱聚类能够处理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和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但其相似度矩阵的构建和谱分解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为了提高谱聚类算法的效率和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了将Mini-batch K-means算法与谱聚类算法结合起来的MKSC算法,在提高谱聚类算法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谱聚类空间的复杂度。经过对数值模拟、地球物理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证明该方法在沉积相划分、沉积相特征识别方面的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沉积特征分析工具。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沿层提取地震波形特征向量,并以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分析进行地震相划分的方法。谱聚类能够处理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和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但其相似度矩阵的构建和谱分解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为了提高谱聚类算法的效率和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了将Mini-batch K-means算法与谱聚类算法结合起来的MKSC算法,在提高谱聚类算法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谱聚类空间的复杂度。经过对数值模拟、地球物理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证明该方法在沉积相划分、沉积相特征识别方面的效果明显,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沉积特征分析工具。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149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门诊首诊时的临床特征和肺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就诊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中型组101例,重型危重型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胸部薄层平扫CT(HRCT)检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性。结果: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相比,①基线特征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年龄更高(66.05±14.38 vs. 77.90±13.12),首诊时病程更短(5.40±3.81 vs. 3.97±3.12),血氧饱和度(SPO2)更低(97.88±1.73 vs. 92.92±4.01),体温峰值(Tmax)更高(38.32±0.66 vs. 38.68±0.63);②肺部 CT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18.85±13.51 vs. 34.41±19.34);③血常规+CRP实验室检查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CRP更高(29.42±26.93 vs. 80.67±48.01,),淋巴细胞计数(LYM)更低(1.64±0.68 vs. 0.95±0.64),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高(NLR)(3.48±2.46 vs. 9.36±1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0,95%CI 1.006~1.181)、肺炎容积半定量(OR=1.086,95%CI 1.086~1.019)和SPO2(OR=0.261,95%CI 0.089~0.762)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P(OR=1.054,95%CI 1.023~1.087)和LYM(OR=0.039,95%CI 0.04~0.391)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首诊时病程更短、SPO2更低、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CRP升高、LYM下降与后期发展至新冠感染重型危重型相关,需要早期识别。
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门诊首诊时的临床特征和肺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就诊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中型组101例,重型危重型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胸部薄层平扫CT(HRCT)检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性。结果: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相比,①基线特征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年龄更高(66.05±14.38 vs. 77.90±13.12),首诊时病程更短(5.40±3.81 vs. 3.97±3.12),血氧饱和度(SPO2)更低(97.88±1.73 vs. 92.92±4.01),体温峰值(Tmax)更高(38.32±0.66 vs. 38.68±0.63);②肺部 CT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18.85±13.51 vs. 34.41±19.34);③血常规+CRP实验室检查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CRP更高(29.42±26.93 vs. 80.67±48.01,),淋巴细胞计数(LYM)更低(1.64±0.68 vs. 0.95±0.64),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高(NLR)(3.48±2.46 vs. 9.36±10.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0,95%CI 1.006~1.181)、肺炎容积半定量(OR=1.086,95%CI 1.086~1.019)和SPO2(OR=0.261,95%CI 0.089~0.762)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P(OR=1.054,95%CI 1.023~1.087)和LYM(OR=0.039,95%CI 0.04~0.391)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首诊时病程更短、SPO2更低、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CRP升高、LYM下降与后期发展至新冠感染重型危重型相关,需要早期识别。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22
摘要: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一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一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72
摘要:
腺泡细胞癌(ACC)是一种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涎腺,而肺内原发腺泡细胞癌极其罕见。由于其临床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而延误病人治疗。故本文报道了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泡细胞癌,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本病的CT影像表现以及MSCT在本病诊疗中的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腺泡细胞癌(ACC)是一种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涎腺,而肺内原发腺泡细胞癌极其罕见。由于其临床发病率非常低,相关文献报道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而延误病人治疗。故本文报道了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泡细胞癌,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本病的CT影像表现以及MSCT在本病诊疗中的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2.240
摘要:
目的:研究能谱纯化(SPS)Sn 150 kV结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在腰椎CT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88例,选取年龄在25~65岁,BMI在18.5~25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4例;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试验组管电压Sn 150 kV,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完成后,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图像客观评价噪声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主观评价3位诊断者的ICC为0.769,表示评价一致性较好;B组的辐射剂量低于A组30.31%。结论:采用能谱纯化Sn 150kV结合ADMIRE,不但能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还可保证优质的图像质量,值得在成人腰椎CT中推广使用。
目的:研究能谱纯化(SPS)Sn 150 kV结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在腰椎CT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88例,选取年龄在25~65岁,BMI在18.5~25 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44例;对照组管电压120 kV,试验组管电压Sn 150 kV,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完成后,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图像客观评价噪声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图像噪声高于B组;主观评价3位诊断者的ICC为0.769,表示评价一致性较好;B组的辐射剂量低于A组30.31%。结论:采用能谱纯化Sn 150kV结合ADMIRE,不但能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还可保证优质的图像质量,值得在成人腰椎CT中推广使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126
摘要: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出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出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59
摘要: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特点,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75例原始株、130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和562例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不同毒株CT表现及变化规律。结果:Omicron组中的轻型患者比例(499例,88.79%)明显多于原始株组(9例,12.00%)和Delta组(47例,36.15%)。相对于原始株组,Delta组轻型患者发生率较高(47例,36.15% vs.9例,12.00%),重症发生率较低(14例,16.87% vs.19例,28.79%)。96.97%(64例)原始株组病例,93.98%(78例)Delta组病例,98.41%(62例)Omicron组病例初次CT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磨玻璃影形态和分布方面,19.05%(12例)Omicron组病例表现为腺泡结节磨玻璃影,明显多于原始株组(3.03%,2例)及Delta组(3.61%,3例),3组病例病灶主要沿胸膜下分布,但Omicron组较原始株组及Delta组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比例更高。在伴随征象方面,初次CT中伴随实变和条索比例较低,原始株组、Delta组及Omicron组病例伴随实变比例分别为3.03%(2例),6.02%(5例)和5.00%(1例);伴随条索比例分别为12.12%(8例),15.66%(13例)和20.00%(4例)。原始株组和Delta组病程中病灶影像学表现会出现变化,原始株组39.39%(26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53.03%(35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Delta组44.58%(37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61.45%(5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Omicron组34.38%(1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71.88%(23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二者同样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原始株组、Delta组和Omicron组病例病灶明显吸收距发病时间中位天数分别为16 d、16 d和9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变随临床病程的演变规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程判定和疾病管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特点,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75例原始株、130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和562例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不同毒株CT表现及变化规律。结果:Omicron组中的轻型患者比例(499例,88.79%)明显多于原始株组(9例,12.00%)和Delta组(47例,36.15%)。相对于原始株组,Delta组轻型患者发生率较高(47例,36.15% vs.9例,12.00%),重症发生率较低(14例,16.87% vs.19例,28.79%)。96.97%(64例)原始株组病例,93.98%(78例)Delta组病例,98.41%(62例)Omicron组病例初次CT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磨玻璃影形态和分布方面,19.05%(12例)Omicron组病例表现为腺泡结节磨玻璃影,明显多于原始株组(3.03%,2例)及Delta组(3.61%,3例),3组病例病灶主要沿胸膜下分布,但Omicron组较原始株组及Delta组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比例更高。在伴随征象方面,初次CT中伴随实变和条索比例较低,原始株组、Delta组及Omicron组病例伴随实变比例分别为3.03%(2例),6.02%(5例)和5.00%(1例);伴随条索比例分别为12.12%(8例),15.66%(13例)和20.00%(4例)。原始株组和Delta组病程中病灶影像学表现会出现变化,原始株组39.39%(26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53.03%(35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Delta组44.58%(37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61.45%(5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Omicron组34.38%(11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实变,71.88%(23例)病例在原磨玻璃影基础上出现条索,二者同样明显高于初次CT实变和条索比例。原始株组、Delta组和Omicron组病例病灶明显吸收距发病时间中位天数分别为16 d、16 d和9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变随临床病程的演变规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程判定和疾病管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158
摘要:
暴恐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给客运、货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打击恐怖活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内乃至全球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诉求。因此,如何通过高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检查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X射线衍射(XRD)技术能在分子层面上识别违禁品,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安全检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衍射的基础理论出发,简述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检测方案与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既而分析EDXRD技术的优势并搭建系统验证有效性,最后对XRD的发展方向作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此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暴恐事件的频发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给客运、货运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打击恐怖活动,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内乃至全球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诉求。因此,如何通过高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检查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X射线衍射(XRD)技术能在分子层面上识别违禁品,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安全检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衍射的基础理论出发,简述目前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RD)检测方案与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既而分析EDXRD技术的优势并搭建系统验证有效性,最后对XRD的发展方向作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此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47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113例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COVID-19患者不同时期的CT征象,观察其变化趋势。32例患者行1次CT检查,41例行CT检查2次,20例行CT检查3次,15例行CT检查4次,5例行CT检查5次。本组113例患者共行CT检查261次。其中早期(新冠感染 7 d以内)33例患者CT检查33次,进展期(新冠感染8~30 d)74例患者CT检查87次,转归期(新冠感染12~57d)89例患者CT检查140次。分析患者每次CT特点。结果:早期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26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7次。进展期磨玻璃密度影32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55次。转归期48次磨玻璃密度影,90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112例患者为多叶多发病灶,其中1例在转归期为单叶多发病灶。早期胸膜下分布13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20次。进展期胸膜下分布24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63次。转归期胸膜下分布48次,2次完全吸收好转,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90次。早期磨玻璃密度影内小叶间隔增粗33次,病灶内血管增粗33次。进展期病灶内小叶间隔增粗8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87次。转归期小叶间隔增粗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1次,48次伴条索影。早期1次支气管气充气征,进展期6次胸腔积液,6次支气管充气征,3次肺气肿,转归期2次支气管充气征,1次胸腔积液。结论:不同时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特点有所差别,了解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113例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COVID-19患者不同时期的CT征象,观察其变化趋势。32例患者行1次CT检查,41例行CT检查2次,20例行CT检查3次,15例行CT检查4次,5例行CT检查5次。本组113例患者共行CT检查261次。其中早期(新冠感染 7 d以内)33例患者CT检查33次,进展期(新冠感染8~30 d)74例患者CT检查87次,转归期(新冠感染12~57d)89例患者CT检查140次。分析患者每次CT特点。结果:早期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26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7次。进展期磨玻璃密度影32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 55次。转归期48次磨玻璃密度影,90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112例患者为多叶多发病灶,其中1例在转归期为单叶多发病灶。早期胸膜下分布13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20次。进展期胸膜下分布24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63次。转归期胸膜下分布48次,2次完全吸收好转,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 90次。早期磨玻璃密度影内小叶间隔增粗33次,病灶内血管增粗33次。进展期病灶内小叶间隔增粗8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87次。转归期小叶间隔增粗5次,病灶内血管增粗1次,48次伴条索影。早期1次支气管气充气征,进展期6次胸腔积液,6次支气管充气征,3次肺气肿,转归期2次支气管充气征,1次胸腔积液。结论:不同时期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特点有所差别,了解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079
摘要: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全自动标注病变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开发准确快速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人工智能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患者及347例其他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COVID-19与其他肺炎分类;在人工智能肺分割提取后将异常的CT图像特征降维,输入几种经典强化机器学习模型、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和注意力多示例学习(Attention-MIL)深层神经网络架构中,21.0模型诊断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精确召回率(PR)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经典机器学习模型中K邻近算法(KNN)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外部测试集上的AUC值和平均精度(AP)值分别为0.79和0.89,平衡F分数(F1)值为0.76,准确率为0.75,敏感性为0.76,精确率为0.77;经典的3D CNN在外部测试集上效果良好,AUC值和AP值分别为0.64和0.82,F1值为0.71,准确率为0.78,敏感性为0.66,精确率为0.62;Attention-MIL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上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AUC值和AP值分别为0.85和0.94,F1值达到0.82,准确率为0.92,敏感性为0.74,精确率为0.76。结论:与强化影像组学和3D CNN模型相比,深度学习Attention-MIL模型在鉴别诊断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上表现出更高的效能。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全自动标注病变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开发准确快速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人工智能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患者及347例其他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COVID-19与其他肺炎分类;在人工智能肺分割提取后将异常的CT图像特征降维,输入几种经典强化机器学习模型、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和注意力多示例学习(Attention-MIL)深层神经网络架构中,21.0模型诊断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精确召回率(PR)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经典机器学习模型中K邻近算法(KNN)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外部测试集上的AUC值和平均精度(AP)值分别为0.79和0.89,平衡F分数(F1)值为0.76,准确率为0.75,敏感性为0.76,精确率为0.77;经典的3D CNN在外部测试集上效果良好,AUC值和AP值分别为0.64和0.82,F1值为0.71,准确率为0.78,敏感性为0.66,精确率为0.62;Attention-MIL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上表现出更好的鲁棒性,AUC值和AP值分别为0.85和0.94,F1值达到0.82,准确率为0.92,敏感性为0.74,精确率为0.76。结论:与强化影像组学和3D CNN模型相比,深度学习Attention-MIL模型在鉴别诊断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上表现出更高的效能。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5953/j.ctta.2023.111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新型能源,研究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Kelvin粘弹性介质模型,基于祁连山冻土区的实际地质地层条件,建立理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自激自收地震记录进行波场特征分析和提取瞬时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通过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时,反射振幅能量较弱;在瞬时频率属性剖面可分辨层厚的范围内,瞬时频率随着层厚增加,频率在小幅度衰减;地震波通过含天然气地层时,反射波表现为强反射特征,瞬时频率能量明显增大;瞬时地震属性对波阻抗界面有更好的分辨能力,特别是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作用明显。因此,综合分析波场特征与瞬时属性特征可以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预测提供依据。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新型能源,研究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Kelvin粘弹性介质模型,基于祁连山冻土区的实际地质地层条件,建立理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数值模拟,并对自激自收地震记录进行波场特征分析和提取瞬时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通过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时,反射振幅能量较弱;在瞬时频率属性剖面可分辨层厚的范围内,瞬时频率随着层厚增加,频率在小幅度衰减;地震波通过含天然气地层时,反射波表现为强反射特征,瞬时频率能量明显增大;瞬时地震属性对波阻抗界面有更好的分辨能力,特别是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作用明显。因此,综合分析波场特征与瞬时属性特征可以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预测提供依据。
2023, 32(4): 437-449.
doi: 10.15953/j.ctta.2022.233
摘要:
采用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由于散射会带来图像伪影从而劣化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在平板探测器前安装滤线栅来去除散射,但滤线栅会在获取的图像上形成周期性的条状伪影,如何去除条状伪影是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进行概述,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频谱拼接的小波变换方法,既能在损失物体细节信息少的前提下很好地去除滤线栅条纹,又不会引入小波变换谐波。通过实际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由于散射会带来图像伪影从而劣化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在平板探测器前安装滤线栅来去除散射,但滤线栅会在获取的图像上形成周期性的条状伪影,如何去除条状伪影是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进行概述,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频谱拼接的小波变换方法,既能在损失物体细节信息少的前提下很好地去除滤线栅条纹,又不会引入小波变换谐波。通过实际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2023, 32(4): 450-460.
doi: 10.15953/j.ctta.2022.174
摘要:
河道边缘的识别是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受河道叠置、交叉,砂体厚度薄,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切片解释、相干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新发展的基于算子处理的边缘检测仍存在应用误区。本文以分析河道边缘的几何特征为切入点,明确一阶导数、模值及二阶导数的物理含义;建立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三维河道模型,并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相干属性的提取,指出该项技术在河道精细描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Sobel算子为例,图解说明使用此项技术处理后河道边缘的标志性特征,提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与模糊集理论的河道边缘相干增强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技术对深化河道边缘特征的认识,提高河流相储层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河道边缘的识别是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的重点。受河道叠置、交叉,砂体厚度薄,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切片解释、相干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新发展的基于算子处理的边缘检测仍存在应用误区。本文以分析河道边缘的几何特征为切入点,明确一阶导数、模值及二阶导数的物理含义;建立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三维河道模型,并通过模型与实际资料相干属性的提取,指出该项技术在河道精细描述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Sobel算子为例,图解说明使用此项技术处理后河道边缘的标志性特征,提出采用直方图均衡化与模糊集理论的河道边缘相干增强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技术对深化河道边缘特征的认识,提高河流相储层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3, 32(4): 461-470.
doi: 10.15953/j.ctta.2023.023
摘要:
未知煤矿采空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巨大隐患,探测煤矿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煤矿采空区探测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采空区探测方法较多,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密集台阵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噪声成像分析在浅层结构探测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基于节点地震仪密集台阵观测和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内蒙古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区附近布设的145个台站,台间距为16 m,开展为期10 d的连续观测,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煤矿采空区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背景噪声、ESPAC等方法获得探测区的橫波速度结构,背景噪声探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圈划出测区内的横波低速异常体;②根据横波低速区域分布特征获得采空区潜在位置,与钻孔验证揭示的采空区位置吻合较好,验证该方法勾画采空区的良好效果。相关成果显示,利用地表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开展背景噪声成像并结合ESPAC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是进行露天矿采空区探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知煤矿采空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巨大隐患,探测煤矿采空区的位置和形态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煤矿采空区探测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采空区探测方法较多,但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密集台阵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噪声成像分析在浅层结构探测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基于节点地震仪密集台阵观测和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内蒙古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区附近布设的145个台站,台间距为16 m,开展为期10 d的连续观测,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煤矿采空区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背景噪声、ESPAC等方法获得探测区的橫波速度结构,背景噪声探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圈划出测区内的横波低速异常体;②根据横波低速区域分布特征获得采空区潜在位置,与钻孔验证揭示的采空区位置吻合较好,验证该方法勾画采空区的良好效果。相关成果显示,利用地表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开展背景噪声成像并结合ESPAC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是进行露天矿采空区探测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3, 32(4): 471-479.
doi: 10.15953/j.ctta.2022.184
摘要: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越来越快,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建筑物,采用隧道方案也越来越多。城市岩溶探测以钻探为主,再辅以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传统物探方法,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受场地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电磁波CT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野外作业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的揭露地下岩溶发育规模及特征。本文在传统的数据处理基础上,运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通过反演设置最低限值、选用反射投影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低通滤波和角度限制技术和采取连续测线模式架构程序进行归一化计算处理等处理技术方法,大大提高电磁波CT资料解译的精确度。研究表明,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查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对于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过程越来越快,交通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全地面建筑物,采用隧道方案也越来越多。城市岩溶探测以钻探为主,再辅以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等传统物探方法,这些方法效率低,且受场地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电磁波CT技术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野外作业便利等优势,可以较好的揭露地下岩溶发育规模及特征。本文在传统的数据处理基础上,运用电磁波CT探测技术,通过反演设置最低限值、选用反射投影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低通滤波和角度限制技术和采取连续测线模式架构程序进行归一化计算处理等处理技术方法,大大提高电磁波CT资料解译的精确度。研究表明,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查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探测结果对于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23, 32(4): 480-486.
doi: 10.15953/j.ctta.2022.10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对在体胸部各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测量人体胸部的气管、血管、肺、椎体与肌肉的CT值。分别设定6组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S1层厚5 mm、50%多模型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V)、低剂量;S2层厚5 mm、滤波反投影(FBP)、常规剂量;S3层厚1.25 mm、50%ASIR-V、低剂量;S4层厚1.25 mm、50% ASIR-V、常规剂量;S5层厚1.25 mm、FBP、低剂量;S6层厚1.25 mm、FBP、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两种噪声指数(NI)来进行控制,包括低剂量(NI=40)和常规剂量(NI=10)。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两个组之间 CT值的差异。结果:扫描剂量仅对气管CT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他组织CT值无影响;扫描层厚与重建算法对胸部各个组织CT值的影响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人体胸部组织CT值受CT层厚、重建算法和CT剂量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对在体胸部各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测量人体胸部的气管、血管、肺、椎体与肌肉的CT值。分别设定6组不同扫描参数及重建算法:S1层厚5 mm、50%多模型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V)、低剂量;S2层厚5 mm、滤波反投影(FBP)、常规剂量;S3层厚1.25 mm、50%ASIR-V、低剂量;S4层厚1.25 mm、50% ASIR-V、常规剂量;S5层厚1.25 mm、FBP、低剂量;S6层厚1.25 mm、FBP、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两种噪声指数(NI)来进行控制,包括低剂量(NI=40)和常规剂量(NI=10)。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两个组之间 CT值的差异。结果:扫描剂量仅对气管CT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他组织CT值无影响;扫描层厚与重建算法对胸部各个组织CT值的影响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人体胸部组织CT值受CT层厚、重建算法和CT剂量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023, 32(4): 487-492.
doi: 10.15953/j.ctta.2023.113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多期增强CT对肾囊性病变的2019版Bosniak分类细节进行评估。方法:共入组88例肾囊性病变,两名不同的观察者对Bosniak v.2019分类评判标准中的细节进行评测,并将最终分类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两名观察者对肾囊性病变的大小、病灶内均质程度、各期CT值、分隔数量及结节大小的评测一致性很好(ICC=0.97,ICC=0.96,ICC=0.98,ICC=0.97,ICC=0.96,ICC=0.97,ICC=0.90,ICC=0.96),对囊壁厚度的评测一致性良好(ICC=0.73),而对病变分隔厚度及不规则突起厚度的评测一致性中等(ICC=0.41,ICC=0.50)。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我们发现对于肾囊性病变良恶性,其病灶大小、均质度、各期CT值、囊壁厚度、分隔厚度及分隔数量存在统计学意义,钙化大小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Bosniak v.2019版CT分类细节的评估有利于判断肾囊性病变的良恶性,但不同观察者对于细节的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多期增强CT对肾囊性病变的2019版Bosniak分类细节进行评估。方法:共入组88例肾囊性病变,两名不同的观察者对Bosniak v.2019分类评判标准中的细节进行评测,并将最终分类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两名观察者对肾囊性病变的大小、病灶内均质程度、各期CT值、分隔数量及结节大小的评测一致性很好(ICC=0.97,ICC=0.96,ICC=0.98,ICC=0.97,ICC=0.96,ICC=0.97,ICC=0.90,ICC=0.96),对囊壁厚度的评测一致性良好(ICC=0.73),而对病变分隔厚度及不规则突起厚度的评测一致性中等(ICC=0.41,ICC=0.50)。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我们发现对于肾囊性病变良恶性,其病灶大小、均质度、各期CT值、囊壁厚度、分隔厚度及分隔数量存在统计学意义,钙化大小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Bosniak v.2019版CT分类细节的评估有利于判断肾囊性病变的良恶性,但不同观察者对于细节的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2023, 32(4): 493-499.
doi: 10.15953/j.ctta.2022.087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AI软件在≥5 mm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体检肺结节患者92例(共483个结节)。AI软件检测到的结节由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并记录其个数及结节类型;人工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视觉评估,并以此作为识别结节的金标准。计算两个软件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价两种AI软件的结节诊断价值;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比较不同软件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最后,评价两种AI软件联合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软件A和软件B结节检出率为92.1% 和87.0%;软件A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一般(Kappa=0.213),软件B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弱(Kappa=0.150);软件A相比人工阅片对实性结节和钙化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软件B相比人工阅片纯磨玻璃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联合两种AI软件结节的检出率为97.1%,两种软件的联合与人工阅片比,结节类型的检出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种AI软件联合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好(Kappa=0.439)。结论:两种AI软件联合会提高结节诊断及分类分析的能力;推荐联合诊断的方法用于临床,也为进一步提升AI软件数据集的同质化管理提供佐证。
目的:探讨两种AI软件在≥5 mm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体检肺结节患者92例(共483个结节)。AI软件检测到的结节由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并记录其个数及结节类型;人工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视觉评估,并以此作为识别结节的金标准。计算两个软件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评价两种AI软件的结节诊断价值;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比较不同软件与金标准之间的差异;最后,评价两种AI软件联合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软件A和软件B结节检出率为92.1% 和87.0%;软件A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一般(Kappa=0.213),软件B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弱(Kappa=0.150);软件A相比人工阅片对实性结节和钙化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软件B相比人工阅片纯磨玻璃结节的检出有统计学差异;联合两种AI软件结节的检出率为97.1%,两种软件的联合与人工阅片比,结节类型的检出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种AI软件联合与人工阅片的吻合度较好(Kappa=0.439)。结论:两种AI软件联合会提高结节诊断及分类分析的能力;推荐联合诊断的方法用于临床,也为进一步提升AI软件数据集的同质化管理提供佐证。
2023, 32(4): 501-508.
doi: 10.15953/j.ctta.2022.209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膀胱准备方法对膀胱癌磁共振成像(MRI)的图像质量及术前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76例膀胱癌患者行术前磁共振检查,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两种不同的膀胱准备方式,对比两种方法在高分辨率T2WI上图像质量有无差别,并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成像(DCE)序列,判断两组病例磁共振图像对判断膀胱癌病灶肌层浸润情况的诊断效能有无影响。结果: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良好,A组(禁食4~6 h后于检查前排空膀胱并通过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约100 mL生理盐水后半小时内进行检查),与B组(检查前2 h排空膀胱内尿液后禁食禁水)相比,前者具有更优的膀胱充盈度评分;在诊断效能上,A组病例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敏感性及准确度均高于B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查前通过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适当容量(本研究为100 mL)生理盐水可作为一种辅助膀胱准备方法,帮助膀胱癌患者的膀胱适度充盈,以提高磁共振图像质量,进而提高膀胱磁共振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两种膀胱准备方法对膀胱癌磁共振成像(MRI)的图像质量及术前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76例膀胱癌患者行术前磁共振检查,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两种不同的膀胱准备方式,对比两种方法在高分辨率T2WI上图像质量有无差别,并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成像(DCE)序列,判断两组病例磁共振图像对判断膀胱癌病灶肌层浸润情况的诊断效能有无影响。结果: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良好,A组(禁食4~6 h后于检查前排空膀胱并通过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约100 mL生理盐水后半小时内进行检查),与B组(检查前2 h排空膀胱内尿液后禁食禁水)相比,前者具有更优的膀胱充盈度评分;在诊断效能上,A组病例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敏感性及准确度均高于B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查前通过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适当容量(本研究为100 mL)生理盐水可作为一种辅助膀胱准备方法,帮助膀胱癌患者的膀胱适度充盈,以提高磁共振图像质量,进而提高膀胱磁共振诊断效能。
2023, 32(4): 509-514.
doi: 10.15953/j.ctta.2022.164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扫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及放疗前定位鉴别肿瘤边界、精准勾画靶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患者的放疗前定位 Ⅲ期能谱CT扫描的影像资料,比较分析Ⅲ期增强CT扫描不同参考指标(BMI、BMI-ICM及Eff-Z、PI)显示瘤-肺交界面评分值差异,比较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结果:Ⅲ期增强CT扫描瘤-肺边界评分4项指标(BMI、BMI-ICM及Eff-Z、PI)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MI-ICM最高,PI最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 Ⅲ期扫描中,显示瘤-肺边界的主观评分有差异,动脉期最高;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值比CT值差别更大。结论:能谱CT扫描的不同指标能帮助鉴别中央型肺癌与不张肺组织的边界,利用最佳指标实现放疗前精准勾画放疗靶区,实现放疗计划最优化。
目的:探讨能谱CT扫描在诊断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及放疗前定位鉴别肿瘤边界、精准勾画靶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患者的放疗前定位 Ⅲ期能谱CT扫描的影像资料,比较分析Ⅲ期增强CT扫描不同参考指标(BMI、BMI-ICM及Eff-Z、PI)显示瘤-肺交界面评分值差异,比较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结果:Ⅲ期增强CT扫描瘤-肺边界评分4项指标(BMI、BMI-ICM及Eff-Z、PI)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MI-ICM最高,PI最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 Ⅲ期扫描中,显示瘤-肺边界的主观评分有差异,动脉期最高;肿瘤与不张肺组织IC值及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值比CT值差别更大。结论:能谱CT扫描的不同指标能帮助鉴别中央型肺癌与不张肺组织的边界,利用最佳指标实现放疗前精准勾画放疗靶区,实现放疗计划最优化。
2023, 32(4): 515-522.
doi: 10.15953/j.ctta.2022.210
摘要:
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及5种CT窗口设置,探讨CT窗技术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周围型肺癌及185例局灶性肺炎的胸部CT影像资料,选择ResNet、ResNext以及DenseNet 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将病变分为两组,并在每1种3D CNN算法处理过程中应用5种不同的CT窗口设置,包括肺窗(1500,-600),纵隔窗(350,40),自定义窗口1(SW1)(1000,40),自定义窗口2(SW2)(1000,-100),全窗(4096,1024),分别计算分类准确率及AUC结果,并进行ROC曲线的两两对比。结果:Res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5.732%,AUC值为0.871;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91.596%,AUC值为0.946。ResNex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1.528%,AUC值为0.814;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86.568%,AUC值为0.882。Dense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7.954%,AUC值为0.906;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SW2,达93.274%,AUC值为0.951。应用medcalc将3种3D CNN的5种窗口下的ROC曲线进行了两两对比发现,纵隔窗与肺窗、纵隔窗与SW1、纵隔窗与SW2之间的AU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3D CNN的分类诊断效能差别不大;CT窗口设置对CNN分类肺部病变结果有影响,在纵隔窗设置下以上3种人工智能算法对该两类肺部病变的诊断效能最差。
目的:应用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及5种CT窗口设置,探讨CT窗技术对人工智能分类肺部病变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周围型肺癌及185例局灶性肺炎的胸部CT影像资料,选择ResNet、ResNext以及DenseNet 3种不同的3D CNN的算法将病变分为两组,并在每1种3D CNN算法处理过程中应用5种不同的CT窗口设置,包括肺窗(1500,-600),纵隔窗(350,40),自定义窗口1(SW1)(1000,40),自定义窗口2(SW2)(1000,-100),全窗(4096,1024),分别计算分类准确率及AUC结果,并进行ROC曲线的两两对比。结果:Res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5.732%,AUC值为0.871;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91.596%,AUC值为0.946。ResNex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1.528%,AUC值为0.814;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全窗,达86.568%,AUC值为0.882。DenseNet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最低为纵隔窗87.954%,AUC值为0.906;平均分类准确率最高为SW2,达93.274%,AUC值为0.951。应用medcalc将3种3D CNN的5种窗口下的ROC曲线进行了两两对比发现,纵隔窗与肺窗、纵隔窗与SW1、纵隔窗与SW2之间的AU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3D CNN的分类诊断效能差别不大;CT窗口设置对CNN分类肺部病变结果有影响,在纵隔窗设置下以上3种人工智能算法对该两类肺部病变的诊断效能最差。
2023, 32(4): 523-529.
doi: 10.15953/j.ctta.2023.036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测和管理T2DM患者冠脉易损斑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T2DM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及冠脉斑块的CT血管造影(CTA)数据,并以是否存在易损斑块分组,探讨T2DM患者冠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甘油三脂(TG)为T2DM患者出现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 CI 1.02~2.18);范围内时间(TIR)(OR=0.95,95% CI 0.92~0.97)和高密度脂蛋白(HDL)(OR=0.32,95% CI 0.13~0.78)为独立保护因素。TIR、TG、HD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1、0.69、0.65。联合预测的AUC为0.76,95% CI:0.68~0.83,灵敏度75%,特异度70%。结论:T2DM患者TIR及HDL减低、TG升高时,临床应警惕合并冠脉易损斑块的可能。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测和管理T2DM患者冠脉易损斑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T2DM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及冠脉斑块的CT血管造影(CTA)数据,并以是否存在易损斑块分组,探讨T2DM患者冠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甘油三脂(TG)为T2DM患者出现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95% CI 1.02~2.18);范围内时间(TIR)(OR=0.95,95% CI 0.92~0.97)和高密度脂蛋白(HDL)(OR=0.32,95% CI 0.13~0.78)为独立保护因素。TIR、TG、HD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1、0.69、0.65。联合预测的AUC为0.76,95% CI:0.68~0.83,灵敏度75%,特异度70%。结论:T2DM患者TIR及HDL减低、TG升高时,临床应警惕合并冠脉易损斑块的可能。
2023, 32(4): 531-538.
doi: 10.15953/j.ctta.2023.075
摘要:
目的:探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在肺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怀疑肺栓塞行肺动脉CT增强检查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使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的方法。兴趣区(ROI)置于肺动脉主干,设定阈值为100 HU。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顺序:①对比剂 10 mL;②生理盐水 30 mL;③对比剂 20 mL;④生理盐水 30 mL,注射流率均为5 mL/s。跟踪肺动脉主干CT值,达到设定阈值后延迟10 s开始扫描。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先注射对比剂10 mL+生理盐水30 mL测量肺动脉主干达峰时间,再注射对比剂20 mL+生理盐水30 mL,以达峰时间+1 s作为延迟时间扫描。测量两组图像肺动脉、肺静脉、锁骨下静脉、升主动脉的CT值,并对两组图像肺动脉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进行评分。两组图像血管C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试验组左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右肺中叶动脉、右肺下叶动脉、左肺上叶动脉、升主动脉CT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左肺下叶动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锁骨下静脉、右侧动静脉CT值差值、左侧动静脉CT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动脉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动脉CTA检查使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可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且操作步骤简单易行,过渡延迟时间适用于大多数CT设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在肺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因怀疑肺栓塞行肺动脉CT增强检查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使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的方法。兴趣区(ROI)置于肺动脉主干,设定阈值为100 HU。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顺序:①对比剂 10 mL;②生理盐水 30 mL;③对比剂 20 mL;④生理盐水 30 mL,注射流率均为5 mL/s。跟踪肺动脉主干CT值,达到设定阈值后延迟10 s开始扫描。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先注射对比剂10 mL+生理盐水30 mL测量肺动脉主干达峰时间,再注射对比剂20 mL+生理盐水30 mL,以达峰时间+1 s作为延迟时间扫描。测量两组图像肺动脉、肺静脉、锁骨下静脉、升主动脉的CT值,并对两组图像肺动脉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进行评分。两组图像血管C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试验组左肺动脉、右肺上叶动脉、右肺中叶动脉、右肺下叶动脉、左肺上叶动脉、升主动脉CT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左肺下叶动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锁骨下静脉、右侧动静脉CT值差值、左侧动静脉CT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动脉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动脉CTA检查使用两段式对比剂注射结合团注跟踪技术可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且操作步骤简单易行,过渡延迟时间适用于大多数CT设备,值得在临床推广。
2023, 32(4): 539-544.
doi: 10.15953/j.ctta.2022.063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2023, 32(4): 545-552.
doi: 10.15953/j.ctta.2022.135
摘要:
目的:探索在医用胶片上对肋软骨CT影像显示其真实大小的胶片打印技术。方法:选取31例患者肋软骨CT影像资料,经影像后处理,胶片采用14英寸×17英寸(35 cm×43 cm)规格,计算EBW工作站显示屏主影像显示区和14×17胶片上实际影像显示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制成10 cm和5 cm两个长度规格的实物比例尺。打印时将胶片以2×2分格呈4幅图像布局,选取5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单根肋软骨横轴面或矢状面影像;以1×1分格呈单幅图像布局,选取10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全部前肋弓(含肋软骨)的三维影像。选取右侧第6肋软骨升部、横部的长度,升部横部连接处宽度、厚度,肋软骨胸骨端、肋软骨肋骨端的厚度等6个指标的胶片测量值和手术中实体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已打印的胶片进行测量,胶片上所示10 cm和5 cm比例尺与直尺的实际尺寸相等;②胶片上肋软骨影像的 6组测量值和手术中的肋软骨实体测值对比,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DICOM协议下的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肋软骨CT影像在胶片上的真实大小打印,术者从胶片中所获取的目标组织的形态数据可靠。
目的:探索在医用胶片上对肋软骨CT影像显示其真实大小的胶片打印技术。方法:选取31例患者肋软骨CT影像资料,经影像后处理,胶片采用14英寸×17英寸(35 cm×43 cm)规格,计算EBW工作站显示屏主影像显示区和14×17胶片上实际影像显示区之间的比例关系,制成10 cm和5 cm两个长度规格的实物比例尺。打印时将胶片以2×2分格呈4幅图像布局,选取5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单根肋软骨横轴面或矢状面影像;以1×1分格呈单幅图像布局,选取10 cm实物比例尺打印全部前肋弓(含肋软骨)的三维影像。选取右侧第6肋软骨升部、横部的长度,升部横部连接处宽度、厚度,肋软骨胸骨端、肋软骨肋骨端的厚度等6个指标的胶片测量值和手术中实体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已打印的胶片进行测量,胶片上所示10 cm和5 cm比例尺与直尺的实际尺寸相等;②胶片上肋软骨影像的 6组测量值和手术中的肋软骨实体测值对比,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DICOM协议下的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肋软骨CT影像在胶片上的真实大小打印,术者从胶片中所获取的目标组织的形态数据可靠。
2023, 32(4): 553-558.
doi: 10.15953/j.ctta.2022.161
摘要: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肠相对狭窄和病变近端结肠扩张,影像特征表现为结肠扩张后狭窄;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狭窄段病变区肠壁厚度正常,扩张段肠壁厚度正常或有所增厚,本组增厚的肠壁厚度小于0.9 cm;测量病变段肠管长度:本组病变段肠管长度介于4.3~8.6 cm之间;观察结肠血供和肠道功能情况:MSCT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以及系膜密度均未见异常改变、病变段结肠肠壁无异常强化,提示扩张与狭窄段结肠血供正常;MS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段肠管僵直、无蠕动,提示病变段肠管蠕动功能丧失。结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具有结肠扩张后狭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MSCT结合临床资料能够在术前提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诊断。
目的:分析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和临床表现,提高对结肠神经节缺乏症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临床以及MSCT影像资料。检查设备采用GE Discovery 750 HD宝石能谱CT和Philips Brilliance Ingenuity 128层多层螺旋,层厚1 mm,层间距1 mm,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范围自膈顶扫描至双侧耻骨联合下缘。在肠道自然状态下CT扫描(不做肠道准备,即不清洁灌肠和洗肠),扫描后在CT工作站进行MPR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存档分析。观察MSCT病变段肠管位置,分别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对病理标本测量狭窄段(病变段)肠管长度;通过多期MSCT观察肠道蠕动情况;通过增强观察肠道血运情况;总结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成年人长期的便秘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组5例成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其中病变段为狭窄段肠管,扩张段结肠为次生继发性改变,病变段肠管位于降结肠3例,位于结肠脾曲2例;MSCT表现为病变段结肠相对狭窄和病变近端结肠扩张,影像特征表现为结肠扩张后狭窄;测量扩张段和狭窄段肠壁厚度:狭窄段病变区肠壁厚度正常,扩张段肠壁厚度正常或有所增厚,本组增厚的肠壁厚度小于0.9 cm;测量病变段肠管长度:本组病变段肠管长度介于4.3~8.6 cm之间;观察结肠血供和肠道功能情况:MSCT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以及系膜密度均未见异常改变、病变段结肠肠壁无异常强化,提示扩张与狭窄段结肠血供正常;MSCT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段肠管僵直、无蠕动,提示病变段肠管蠕动功能丧失。结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具有结肠扩张后狭窄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MSCT结合临床资料能够在术前提示结肠神经节缺乏症的诊断。
2023, 32(4): 559-565.
doi: 10.15953/j.ctta.2022.252
摘要:
目的:探讨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T及MR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CT平扫示鞍区偏右侧呈稍低密度影,增强欠均匀强化,并累及邻近颅骨;MRI示T1WI呈低信号,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略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病灶较明显强化,边缘较光整,邻近蝶鞍后床突可见骨质破坏。结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目的:探讨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性未分化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T及MR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CT平扫示鞍区偏右侧呈稍低密度影,增强欠均匀强化,并累及邻近颅骨;MRI示T1WI呈低信号,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略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病灶较明显强化,边缘较光整,邻近蝶鞍后床突可见骨质破坏。结论:鞍区原发性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2023, 32(4): 567-572.
doi: 10.15953/j.ctta.2023.007
摘要:
本文探讨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转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能清晰地观察到腹腔干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归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探讨1例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转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能清晰地观察到腹腔干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转归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2023, 32(4): 573-578.
doi: 10.15953/j.ctta.2022.056
摘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肺结节等占位性病变能够被更早的检出,但在全球范围内,肺部恶性病变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从医学图像中获得自动定量成像特征,无创地预测结节和肿瘤行为。与传统的视觉图像特征相比,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数量的结节特征,具有更好的重现性。科学系统地运用影像组学手段不仅能够防止过度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使肺部病变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后。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肺结节等占位性病变能够被更早的检出,但在全球范围内,肺部恶性病变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攀升且居高不下。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旨从医学图像中获得自动定量成像特征,无创地预测结节和肿瘤行为。与传统的视觉图像特征相比,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数量的结节特征,具有更好的重现性。科学系统地运用影像组学手段不仅能够防止过度的医疗行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使肺部病变患者得到尽早的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后。
摘要: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基质岩心和裂缝基质岩心不同驱替压力下CO2驱油特征进行了研究,简述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方法。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毛细孔隙和微毛细孔隙区间的油不同程度被采出,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不断增加且累积采出程度不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裂缝和毛细孔隙区间的油在初始CO2驱替压力下,岩心裂缝中的油及毛细孔隙中的部分油被驱替出来,CO2驱替压力提高毛细孔隙、微毛细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累积采收程度较小。致密砂岩储层特低、超低渗透基质岩心和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随着CO2驱替压力增大毛细孔隙区间的部分剩余油成正比增加进入到微毛细孔隙区间改变储层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CO2不同驱替压力阶段,岩心裂缝、毛细孔隙区间、微毛细孔隙区间油的采出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驱油机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内完成CTA及CTP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后复查头颅CT或MRI平扫。结果梗死区CBF、CBV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CTP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TP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delay TTP>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联合CTA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CTP联合头颈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急性发作12 h内完成CTA及CTP检查,并及时行相关临床治疗,30 d后复查头颅CT或MRI平扫。结果梗死区CBF、CBV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相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P诊断半暗带,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69%;斑块最多见于颈动脉叉(21%)、颈内动脉颅内段(17%)及大脑中动脉(19%),52%为易损斑块。大脑前循环CTP异常同侧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同侧供血动脉的斑块类型及易损斑块与对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TP能够快速直观区分梗死区与半暗带,以“CBV-TTP不匹配,且delay TTP>6 s”方法诊断半暗带准确性较高,大脑供血动脉中度以上狭窄、软斑块、混合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等与脑缺血呈明显正相关,CTP联合CTA对急性脑卒中有很高应用价值。
摘要:
道路塌陷空洞一直是威胁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对道路塌陷空洞的探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工作通过实例探讨三维探地雷达(GPR)对道路塌陷区进行探测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查明道路塌陷空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塌陷区布设了共23条测线,1.0 m×0.5 m的三维测网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测线、不同方向的三维雷达剖面。结合地质情况对上述图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准确地查明塌陷空洞的位置、埋深及发育程度;经开挖验证,解译结果可靠。工程实践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应用于道路塌陷探测中,其探测结果可为塌陷区后续施工以及安全防治提供参考。
道路塌陷空洞一直是威胁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对道路塌陷空洞的探测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工作通过实例探讨三维探地雷达(GPR)对道路塌陷区进行探测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查明道路塌陷空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塌陷区布设了共23条测线,1.0 m×0.5 m的三维测网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测线、不同方向的三维雷达剖面。结合地质情况对上述图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准确地查明塌陷空洞的位置、埋深及发育程度;经开挖验证,解译结果可靠。工程实践表明,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应用于道路塌陷探测中,其探测结果可为塌陷区后续施工以及安全防治提供参考。
摘要:
时频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起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中对结构和构件的变形以及内部损伤检测应用较多。HHT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线性,非平稳时频分析技术在探测和勘探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重点对EMD,EEMD和CEEMD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合成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得到信号的频谱图,希尔伯特黄谱,边际谱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EMD,EEMD和CEEMD方法是进行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有效工具。
时频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起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中对结构和构件的变形以及内部损伤检测应用较多。HHT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线性,非平稳时频分析技术在探测和勘探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重点对EMD,EEMD和CEEMD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合成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得到信号的频谱图,希尔伯特黄谱,边际谱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EMD,EEMD和CEEMD方法是进行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有效工具。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X线平片与三维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探讨X线平片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的病例,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三维CT检查对骨折损伤程度及部位做出判断,对骨折特征进行分析,对结果的效度进行判断(金标准为手术记录所描述),并用Mc Nemar检验比较X线平片和三维CT判断结果。结果:胫骨平台骨折三维CT重建在外柱诊断优于X线平片(P=0.031),对骨折分型具有更高临床价值。结论:使用三维CT检查能够提高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更好指导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目的:通过比较X线平片与三维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探讨X线平片与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收治的32例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的病例,分别使用X线平片和三维CT检查对骨折损伤程度及部位做出判断,对骨折特征进行分析,对结果的效度进行判断(金标准为手术记录所描述),并用Mc Nemar检验比较X线平片和三维CT判断结果。结果:胫骨平台骨折三维CT重建在外柱诊断优于X线平片(P=0.031),对骨折分型具有更高临床价值。结论:使用三维CT检查能够提高对胫骨平台骨折损伤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更好指导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摘要: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小FOV双重造影结合DWI扫描技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直肠癌的病例250例,综合所有序列对直肠癌病灶进行术前MRI-TN分期,评估直肠系膜筋膜和环周切缘是否累及,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 T分期准确率为88.8%(222/250),MRI诊断直肠癌各T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12,P=0.000。N分期准确率为75.6%(189/250),MRI诊断各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23,P=0.000。环周切缘准确率为97.6%(58/52)。敏感性100%、特异性97.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00%。结论:1薄层、小FOV高分辨率MRI双重造影结合DWI可以多参数、多角度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做出准确的分期,对N分期做出较准确分期。2 MRI可以对环周切缘有无累及进行准确的预测。3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为术前评估是否保肛提供直观信息。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小FOV双重造影结合DWI扫描技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直肠癌的病例250例,综合所有序列对直肠癌病灶进行术前MRI-TN分期,评估直肠系膜筋膜和环周切缘是否累及,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 T分期准确率为88.8%(222/250),MRI诊断直肠癌各T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12,P=0.000。N分期准确率为75.6%(189/250),MRI诊断各N分期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为中度一致,Kappa值=0.623,P=0.000。环周切缘准确率为97.6%(58/52)。敏感性100%、特异性97.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100%。结论:1薄层、小FOV高分辨率MRI双重造影结合DWI可以多参数、多角度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做出准确的分期,对N分期做出较准确分期。2 MRI可以对环周切缘有无累及进行准确的预测。3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为术前评估是否保肛提供直观信息。
摘要:
目的: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能谱CT资料,选取动脉期扫描参数,行能谱数据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分别为:0.07±0.03、0.12±0.06、0.05±0.03、0.05±0.02;钙含量(mg/mL)分别为9.59±5.29、5.83±3.84、2.65±1.47、4.08±1.55,水含量(mg/mL)分别为1060.63±34.87、1038.56±28.36、1040.88±17.83、1036.84±8.2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7±0.27、8.01±0.31、7.73±0.32、7.90±0.46;40~80Kev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7±0.49、1.28±0.68、0.29±0.14、0.44±0.28。各组动脉期的NIC和钙(水)基含量、有效原子序数、40~80keV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的水含量与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钙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的40~8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病灶的能谱CT特征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来源肺癌的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能谱CT资料,选取动脉期扫描参数,行能谱数据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分别为:0.07±0.03、0.12±0.06、0.05±0.03、0.05±0.02;钙含量(mg/mL)分别为9.59±5.29、5.83±3.84、2.65±1.47、4.08±1.55,水含量(mg/mL)分别为1060.63±34.87、1038.56±28.36、1040.88±17.83、1036.84±8.2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7±0.27、8.01±0.31、7.73±0.32、7.90±0.46;40~80Kev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7±0.49、1.28±0.68、0.29±0.14、0.44±0.28。各组动脉期的NIC和钙(水)基含量、有效原子序数、40~80keV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的水含量与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钙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的40~8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病灶的能谱CT特征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来源肺癌的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疑似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能谱CT头颈部减影CTA检查。获得最佳单能量、常规混合能量两组减影图像,测量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计算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对两组血管质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最佳单能量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在主动脉弓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5.25±105.45、283.88±71.96;在颈总动脉末端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444.00±96.02、350.38±76.40;在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平均CT值分别为375.00±73.78、280.00±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SNR分别为62.01±39.56、31.36±17.35;CNR分别为60.46±39.19、30.10±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减影CTA较常规混合能量减影CTA,具有更高的血管CT值、SNR、CNR、主观质量评分,可提高头颈部血管CTA质量,优化血管的显示。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摘要:
作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主流,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图像多尺度特征提取领域已有所进展。2016年以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计算机断层成像(从积分特性,如线积分,实现内部结构的图像重建)方面也取得了进步。总体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成像领域,令人兴奋的前景和挑战并存,包括准确性、鲁棒性、泛化性、可解释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2021年8月2日SPIE Optics+Photonics上的大会邀请报告,本文介绍X射线成像和深度学习的背景,低剂量CT、稀疏数据CT、深度影像组学的代表性成果,讨论对于X射线CT、其他成像模式以及多模态成像而言,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方法融合带来的机会,以期显著促进精准医疗的进步。
摘要: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中。然而,提高剂量辐射会引发人体组织器官受损,降低剂量又会造成成像质量严重下降。为解决上述矛盾,在确保成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X射线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已成为低剂量CT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方法快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等领域。与此同时,大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方法在LDCT成像领域的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CT成像的过程、低剂量CT噪声建模以及成像算法的设计3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低剂量CT成像算法的发展,尤其对深度学习领域的成像算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LDCT图像成像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中。然而,提高剂量辐射会引发人体组织器官受损,降低剂量又会造成成像质量严重下降。为解决上述矛盾,在确保成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X射线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已成为低剂量CT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方法快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等领域。与此同时,大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方法在LDCT成像领域的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CT成像的过程、低剂量CT噪声建模以及成像算法的设计3方面,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低剂量CT成像算法的发展,尤其对深度学习领域的成像算法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LDCT图像成像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